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主张“有罪推定”的孔老二

发布时间:2017-05-16 作者:


    大家知道,孔子是儒家开山祖师爷,是中华文化的“带头大哥”,他思想的火花,穿越两千多年,至今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孔子曾公然反对法治,这是为什么呢?

 

    话说公元前536年,郑国总理子产制定了刑法,并把他刻在青铜大鼎上,面对全国老百姓公开,史称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不过比起古巴比伦刻在玄武石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足足晚了一千多年。

 

    但意义非同寻常,在此之前,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是不是罪?怎么处罚?老百姓说了不算,当官的说了才算,有钱人说了也算。

 

    这下有了明文规定,就相当于有法可依了,大家知道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干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说到底,这实际上是官与民,关于罪与非罪所订下的一个契约合同。从此,当官的不能太任性,随意就契约以外的行为处罚老百姓。

 

    而老百姓知道了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越来越清楚自己私权力,相当于当官的把自己的权力蛋糕分一块给老百姓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法制文明上的开创性进步。

 

    不过这事让两个人知道了,气得吐血。

 

    第一个是晋国政治家叔向,他给子产发了封“特快专递”,信中说:“民知有辟,而不忌于上。”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法可以开启民智的,老百姓都懂维权了,心中就没有怕的了!

 

    叔向说,法在没有公开之前,法装在统治者脑袋里,有魄力的领导,都不会制定法律,更别说昭告天下了。因为一旦法律有了白纸黑字,老百姓就会喜欢打官司,喜欢跟政府叫板,什么礼义廉耻就都不要了,这样天天争得个你死我活,国家还成什么体统?

 

    面对叔向的批评,子产很认真而且很客气的给他回信了,他说:我没什么本事,想事情也不长远,我只是觉得,如今天下很乱,再不把人关在笼子里不行了。

 

    的确,子产不是一个喜欢搞事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人品很好的领导。遵守礼仪,生活简朴,大公无私。

 

    但是他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那就是郑国的危在旦夕。郑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地盘很小,还夹在强国之中,尤其楚国和秦国,早就想把他干掉了。

 

    不但外功不行,内功也很差。礼崩乐坏,领导层互相进行政治斗争,老百姓也不知向何处去。

 

    身为郑国第二把手,子产的第一要务,不是抓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如何活下来。

 

    为此他率先想到了“铸刑书”:根本的目标就在于以统一的法律来重建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实现由乱而治的转向。

 

    因此,叔向反对归反对,但是反对无效。

 

    而且,23年之后,叔向所在的晋国,有一个叫赵鞅的人,也步子产后尘,又要“铸刑鼎”,这下,孔子他老人家也出来强烈反对了。

 

    孔子说:老百姓都知道鼎上的内容,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尊卑贵贱,没有尊卑贵贱,还怎么立家立国?

 


 

    其实,关于犯罪,孔子是主张有罪推定的。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温文尔雅,性格平和的。但历史记载他杀了一个叫少正卯的人,出自《荀子·宥坐》,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孔子当官才一个星期,就把少正卯杀了。学生问他为啥子?少正卯先生很有名。你这样不是失去人才了吗?

 

    孔子说,我今天就给你们说说为啥子?一个人具有比强盗还要坏的五种恶习:一、心达而险,即为人通达而用心险恶。二、行辟而坚,就是行为异常而意志坚强。三、言伪而辩,是观点不对却善于狡辩。四、记丑而博,是宣扬邪说却非常博学。五、顺非而泽;是顺从异端且扶助庇护。

 

    这五条中,只要占了一条,就会变成一个邪恶的人,那么正义的人士就可以杀了他!而这个少正卯五条占全了,到处宣传他的反社会言论!是小人中的小人,不杀不得了啊,就像汤王杀尹谐,文王杀潘止,周公杀管叔,太公杀华仕,管仲杀付里乙,子产杀邓析、史付一样。

 

    这7个人,虽然没有生于同一个时代,可是他们险恶的用心是相同的!不可不杀啊。《诗经》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结队,不能不令人担忧啊!”

 

    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人,正是有罪推定,认为对方心底不纯,不会干好事,就杀!

 

    深究起来,为什么孔子反对法治?因为法治与他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美国汉学家史华兹在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提供了一个颇有新意的分析:按照孔子的逻辑,法典提供的行为模式可以支配民众的行为,而作为伦理先锋队的贵族,也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支配民众的行为;如果将法律公之于众,以之强化法律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就必然会削弱贵族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如此,贵族相对于民众的引领地位、楷模作用、先锋队的功能,又将从何谈起呢?

 

    实际上,孔子坚信德治比法治强,教化比打压好。孔子“以伦理为业”,这是他的命根子。他就是一个布道者,身处江湖之远,与子产身处庙堂之高不同。

 

    表面上看,公不公布成文法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深层却体现了当时儒家与法家治国理政的殊途。



(立法网  王小四/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