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立法史:“富而教之” 立法意在“禁民为非”是哪个老祖宗提出的

发布时间:2019-05-07 作者:


    据《论语》载,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问时,明确答说:“教之。”孔子看来,在解决民众衣食温饱之后迫切需要是进行教化,使之明礼义、重廉耻、远罪恶、近善良、敦乡里、爱国家,能够自觉地进行内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义廉耻的圣训和法律的规范,从而有利于夯实国家富强的社会基础。

 


 


 

    据《论语》载,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问时,明确答说:“教之。”

 

    在孔子看来,在解决民众衣食温饱之后迫切需要是进行教化,使之明礼义、重廉耻、远罪恶、近善良、敦乡里、爱国家,能够自觉地进行内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义廉耻的圣训和法律的规范,从而有利于夯实国家富强的社会基础。反之,富而不教,就会为富不仁、巧取豪夺、讹诈取财,足以败坏坏俗、紊乱社会秩序,无助于国家富强,成为社会的消极因素。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辱。”但“知礼节”、“知荣辱”不是简单地由富裕生活中自然生成的,还需要“教之”。富民、教民“民惟邦本”这个治国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

 

    林中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富而教之的论述,可谓多矣。

 

    《尚书・舜典》有关于民的“敬敷五教”之说,据孔颖达注硫日,“五教”即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武成》在歌颂周武王的功时,也有“重民五教,惟食丧祭”之语。

 

    孟子认为,“善政”与“善教”不可分。“善教”有助于得民心,成为缔造“善政”的重要手段。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他同时主张:“教之不改而后诛之。”荀子也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东汉王符提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他还说:“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他总结说:“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

 

    晚清主张改良政体的思想家也以开民智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改良政治的群众性基础。康有为说:“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严复说:“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

 

    林中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法典中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诚信远诈伪、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思想家由此提出明刑以弼教,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从而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禁民为非、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明刑弼教、以刑辅教。

 

 

 

 

    法家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法莫如显”,使民知法,从而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自身的权益。

 

    商鞅说:“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韩非子说:“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正是由于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汉儒传承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贾谊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董仲舒还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力倡“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为非、不触法禁。

 

    至唐代,唐高祖李渊在制定《武德律》时指出,法律的作用在于“禁暴惩奸,弘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

 

    特别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谛。

 

    著名的文学大家韩愈也表达了类位的观点。他说:“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理学家朱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他还说:“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決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清人评价唐律“一准乎礼。于礼为出入,得古今之平”,表达了后人对于传统法律所具有的教化功能的理解。

 

 

 

 

   初,太祖朱元璋力矫元末法纪败坏以致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

 

    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大明律》成,他昭告天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礼以导民”,旨在使民遵守礼的规范,按礼行事,提高内省的自觉,融入“弘风阐化”纲常名教的主流;“定律以绳顽”,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

 

    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屈法伸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一,“民父以诬逮,其子诉于刑部,法司坐以越诉。太祖曰:子诉父枉,出于至情,不可罪。”例二,“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放其父。”例三,“山阳民,父得罪当杖,子请代。上曰:朕为孝子屈法。”

 

    林中先生说,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再到明礼导民、定律绳顽,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干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

 

    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由此形成了德法互补互用的法律结构和二元的社会控制手段。这在世界司法制度史上是少有的



 

原文标题:立法史:“富而教之” 立法意在“禁民为非”是哪个老祖宗提出的

 

原文来源:立法网微信公众号
 

(立法网/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