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立法人:“读书万卷不读律 致君尧舜知无术” 苏轼当年是怎样读书读律的

发布时间:2019-05-08 作者:

 

    苏轼《戏子由》诗中所说的“致君尧舜知无术”的“术”,是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特别是韩非提出“法术势”三者并用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可见,苏轼读书读律的倡导意在说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与韩非所论证的术,角度不同,但有相通之处。


 

 

 

    北宋前期科举分为进士、明经、诸科等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仍然仿唐制,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而且对于平仄、对偶、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

 

    仁宗欧阳修、范仲淹提出先试策论,以使天下举子留心治乱之道。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贡举后,逐渐变为进士一科。进士省试罢帖经、义、诗、赋,改试以经义、论策。殿试也由原来的诗、赋、论三题,改为试策一道,以便举子向皇帝谈古论经,建言奏事。

 

    由于宋初皇帝务实求实,作为治国之具的法律自然进入皇帝的视野。他们非常重视运用法律管理国家和控制社会。

 

    太祖曾说:“王者禁人为非,莫先于法令。”

 

    太宗也反复告诚臣下:“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

 

    仁宗更将法制作为图治的首要条件,他说:“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

 

    在上述尊法重法的思想影响下,宋朝皇帝多“究心庶狱”、“临轩虑囚”,积极开展立法活动,加强法制建设。

 

 

 

 

    太宗时期,在“经生明法,法吏通经”的思想影响下,创建了“明法科”,使法律进入科考领域。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命“诸科始试律义”。遂使法律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神宗改制时,为了进一步改变“近世士大夫,多不习法”的学风,“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科举试法起着某种导向作用,激发了“士人”学法习律的积极性。如同神宗时大臣彭汝砺所说:“异时士人未尝知法律也,及陛下以法令进之,而无不言法令。”

 

    苏轼在《戏子由》一诗中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从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撰写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明他是读书读律的。此文受到主考官梅尧臣欧阳修的赏识,拔掘为第二名。至礼部复试时,他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名。

 

    苏轼《戏子由》诗中所说的“致君尧舜知无术”的“术”,是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特别是韩非提出“法术势”三者并用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所说的术就是“君人南面之术”。他说:“术者,因任(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

 

    可见,苏轼读书读律的倡导意在说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与韩非所论证的术,角度不同,但有相通之处。

 

    在《戏子由》诗中,他还写了“头虽长低气不屈”,“道逢阳虎(春秋鲁国以“陪臣执国政”的季孙氏家臣)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的诗句,表达了他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受到新党的压制抑郁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在苏辙《次韵子瞻见寄》诗中表述得更加明白。

 

    苏辙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在为官的过程中,政见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既反对王安石改革时的新党,也对此后的旧党颇有微词。因此,同时为新旧两党所不容。他在诗中所说“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意在讥讽王安石变法时加强立法,使得社会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无所逃于法律的束缚,诗句中所说“弹効未至理先屈”,表达了对其兄迭遭文字之狱的愤懑。他在诗中还大胆地提出了“繁刑弊法”实为“公耻”,并且以汉贾谊、楚屈平之不得见用,略以自慰:“贾生作傅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苏辙在另一首诗《送傳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中赞美东汉郑玄“千载遗风”加惠“后生”。

 

    郑玄,字康成,东汉经学大师,他不仅说经,而且引经解律,使律学附庸于经学。一时之间,通经解律成为士人向往的学风,也是东汉律学的一大特点,其影响及于魏晋。苏辙诗中说:“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正是对于郑玄所开创的说经解律代学风的赞颂,也反映了当时读书读律、既崇儒术亦申律学的时代特点。

 

    曾经作为苏轼座师的梅尧臣在《长歌行》中,也描述了北宋时期运用法律控制社会的情景,诗日:“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也就是说,富贵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東,不得妄为;至于贫贱之家,也应畏惧法律的制裁,即所谓“笞榜”。而不敢为非,表达了宋初以来运用法律控制社会所取得的效果,也显示了梅尧臣重视法律的法观念。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他关心民瘼,对于百姓在赋役盘剥下的艰苦多有同情。在他最负盛名的《陶者》诗中所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就是对贫富悬殊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控诉。

 

    他甚至在诗中作了这样的描写:“世人何恶死,死必胜于生”。由于他为诗写实,时人称颂其诗直可作史实观。



 

原文标题:立法人:“读书万卷不读律 致君尧舜知无术” 苏轼当年是怎样读书读律的

 

原文来源:立法网微信公众号
 

(立法网/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