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杨天石:“君子”精神可以救济治疗现代文明病

发布时间:2013-01-24 作者:


    美国斯坦福大学儒学史专家墨子刻教授说,你们中国人提倡的是君子道德,我们美国人提倡的是小人道德。你们中国人对人的道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美国人则只要求人守法、纳税,要求很低……



    立法网实习记者  赵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天石在《近代中国研究》上撰文说,中国在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起来的同时,“现代文明病”也有所发展,腐败丛生,诚信不立,于是,人们又恍然悟到,传统文明不可一概否定。而先秦所提倡的“君子”精神的若干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它们可以救济、治疗现代文明病,使人变得更善良、更崇高,使世界更安宁、更美好。

“君子”长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格典范

    儒学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但是,圣人千载难求,因此,儒学设计了一种相对易于达到的人格标准,这就是“君子”。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后来,朱熹就将“君子”定位为二等“圣人”他说:“君子者,才德出众之名。”“次于圣人者也。”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发展中,“君子”长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格典范。

    2001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儒学史专家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教授讨论中西文化异同时,墨子刻教授说:“你们中国人提倡的是君子道德,我们美国人提倡的是小人道德。”我要求他进一步解释。他说:“你们中国人对人的道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美国人则只要求人守法、纳税,要求很低。”应该承认,墨子刻教授的这一分析很有见地,它从一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和美国、东方和西方各自的文化特点。

“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见               

    “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见。《周易》提到“君子”64处,《诗经》提到99处,《春秋左传》141处,《论语》86处,《孟子》54处,可见其使用频率之高。

    何谓“君子”?先秦时代最初只指有地位的人,后来才逐渐向有道德的方向转化。《周易》在提到“君子”时,多次提到“王”、“大人”“大君”,有时,指的就是“王”。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可见,“君子”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周易》等先秦儒家经籍所提出的道德修养都针对统治者而言,后来才缓慢地演化为对知识分子和社会公众的一般要求。

《周易》为“君子”提出了多方面的人格要求

    1. 要像天的运行一样“自强不息”,永不休止。

    2. 要观察天道、民风、民情。(“君子尚消息盈虚”)(“观我生。”)(“通天下之志。”)

    3.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共同前进。(“与时偕行”)。

    4.要不断、及时增进自己的道德,修治自己的功业,内心正直,行为方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君子以自昭明德)(“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5.增进道德的途径:一是自我反省:“反身修德。”“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是自我克制:“非礼勿履”。一是向古人学习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一是与“朋友讲习。”一是“远小人。”等等。

    6.要谨慎谦虚,整天忧愁戒惧,夜里也战战兢兢。(“终日乾乾,夕惕若。”)(“恐惧修省。”)(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7.要以仁德,甚至以“损上益下”的办法争取人民的拥护。(“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厚德载物。”)(“君子得舆,民所载也。”)(“损上益下,民悦无疆。”)(“劳民劝相。”)

    8.文辞要诚实,说话要有内容;做事要坚定,持久不懈。(修辞立其诚。)(言有物,行有恒。)

    9.要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志向,甚至为此献出生命。(“致命遂志。”)

    10.要“得中道”,不采取极端、偏激的态度。处事要公平,取有余而补不足,权衡事物,公平施与。(“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11.要正确处理上下关系:不谄媚上级,不轻视下级。居于高贵地位而不骄傲,居于下位而不烦恼。(“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孔子论述“君子”精神时强调以“仁”作为核心道德

    关于仁的内容,《论语》有多种说法,其主要之点有三:第一是正确处理家族关系,孝父敬兄。第二是“爱人”,将家族之爱推及到百姓。 第三是克制自己,按“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仁”作为“君子”精神的最重要的内容,要求任何时刻、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违离。

以“仁”为核心“君子”精神向各方面的辐射

    在与百姓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以恩惠教养民众,使用民众要合乎道义。)“周急不继富。”(救济有困难的穷人,而不去帮助富人更富。);“信而后劳其民。”(取得民众的信任后再去使用他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选择对民种有利的事情,使民众获利)。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和谐。《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就要帮助别他过得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全别人做好事,不成全别人做坏事)“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生气) 又提出:“周而不比。”(团结人,但是不勾结)“和而不同。”(协调而不苟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庄重而不争论,合群而不结党)

    在义利关系上,孔子要求将义放到第一位,《论语》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将义视为上等品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大义,小人懂得私利)

    在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上,孔子提出“君子固穷”,要求安于贫困。同时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逸)要做到以道德为重,“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谋求道德而不谋求吃饭,担忧道德而不担忧贫穷)要像他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小巷里,却仍然很快乐。

    在言行关系上,孔子提倡少说多做,反对言过其实,要求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在修养途径上,《论语》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广博地学习文化,用礼法约束自己119)“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内省不疚。”(自我反省而不感到惭愧)“君子求诸己。”(君子要求自己)

    在精神风貌上,孔子提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君子坦荡荡。”“不重则不威。” “敬而无失。”(谨慎而无过失)“泰而不骄。”(安祥而不傲慢)“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远望去很庄严,接近之后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衣服帽子穿戴整齐,目光端正)

    在生活细节上,《论语》提出:“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孔子要求保持并坚守自己的人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而不薄,染而不污)“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因贪生而损害道德的事不能干,相反,为了维护道德,应该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论语》将“德”作为“君子”的最重要的特征

    “君子怀德。”《论语》将“德”作为“君子”的最重要的特征,要求统治者成为道德表率,首先要“修己以敬”,严肃、认真地修养个人道德,然后才进一步去治理国家、天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成为民众的表率,只要“君子”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规范,那末,国家、天下的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烦难、复杂的问题就轻松、简单的解决了。

“君子”精神构成中华文化最重要也是最鲜明最亮丽的色彩

    先秦儒学对于“君子”精神的论述体现出中国人对道德修养和道德功用的极端重视,这一传统历代相传,绵延久远,构成中华文化最重要也是最鲜明、最亮丽的色彩。余英时说:“在西方和其他文化中,只有出世的宗教家才讲究修养,一般俗世的知识分子从没有注意及此的。中国知识分子入世而重精神修养是一个极显著的文化特色。”这是抓住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异之点的。

提倡爱人追求“仁政”是一种富于人民性的政治理念

    中国古代有两种征服或统治天下的方式。一种是以德服人,即通过当权者本人的道德力量来赢得和争取民心;一种是以力服人,即通过法律、刑罚、军队来慑服民众。前者可以称为“德治”和“王道”,后者可以称为“力治”或“霸道”。

    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是原始氏族制。它的领袖人物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力量外,一定要具有为氏族成员所共同钦仰的道德。先秦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歌颂德治,提倡“君子”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远古的思慕与怀念,而其实质则是对当时“相竞以力”的现实的不满与抗议。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迂腐的,不适时宜的,但是,提倡爱人,要求关怀民众、以民为本,追求“仁政”,向往“大同”社会,反对“苛政”、“暴政”,这又是一种富于人民性的政治理念。

提倡“君子”精神使人远离动物性成为高尚的人

    人类社会又有共同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许许多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先秦儒学在阐述“君子”精神时提出的许多个人行为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人道德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所要求的入世、救世精神,都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永恒的“善”,永恒的“美”。它所提倡的“致命遂志”、“临大节而不可夺”以至“杀身成仁”的精神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正气。

    孟子曾经慨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先秦儒学提倡“君子”精神,使人远离动物性,成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以至成为伟大的人。长期以来,“君子”精神影响着、锻铸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种情况,不能说和“君子”精神的提倡没有关系。

“君子”精神的缺陷之一是维护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先秦儒学所提倡的“君子”精神的缺陷之一是维护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的总称,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同的社会等级有不同的规定,不能僭越。《周易》主张“辨上下,定民志”;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其事上也敬”,不仅反对“犯上作乱”,甚至连对在上者说几句讽刺的话都讨厌。 这都是在维护等级制的权威与稳定。至于《周易》和《论语》都主张的“思不出其位”,就进一步将人的思想也束缚在特定的等级框架中了。

“君子”精神的缺陷之二是鄙视生产

    先秦儒学所提倡的“君子”精神的缺陷之二是鄙视生产,将生产以及与生产相关的技术活动都视为“鄙事”。孔子在少年时因为家境贫寒,学会很多技艺,但孔子却以此为耻。樊迟向他请教如何种学稼,种菜,被孔子视为“小人”。宋明儒学继承了这一思想,朱熹就将农圃、医药、百工等称作“小道”,要人们不必在此类领域多下工夫。他说:“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

“君子”精神的道德理念可以救济治疗现代文明病

    近年来,中国在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起来的同时,“现代文明病”也有所发展,腐败丛生,诚信不立,于是,人们又恍然悟到,传统文明不可一概否定,儒学不可一概否定。道德的作用、精神文明的作用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学的价值也正在重新评估中。宣扬“东方文明优越论”,将儒学看成“世界文化的希望”,将孔子思想称为“至善至美”之路,固然不对,但是,儒学对于发展21世纪的新文明无疑是有益的养料。

    “君子”精神的若干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它们可以救济、治疗现代文明病,使人变得更善良、更崇高,使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协调,更和谐,使世界更安宁、更美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经幻想过“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清代的小说家李汝珍(约1763-约1830)在他的作品《镜花缘》中描写过“君子国”。那里的政治家谦恭和蔼,平易近人。那里的老百姓民风淳厚,相让不争,宁可损己,不能损人。假如人人成为“君子”,国家都成为“君子国”,那末,世界也就进入“大同”社会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