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张毅:当影评被电影“包养”时

发布时间:2013-08-18 作者:


     曾有某影评人笑言:“初始走上影评人道路的弟弟妹妹们,有不少写欧美电影的人迅速变成了国产电影研究者,因为写国产电影可以拿红包”。影评和电影,本来应该是真诚相爱的关系,但现在,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包养”的关系,自然写不出客观的评论……



    清明节那一天,罗杰·伊伯特因癌症复发去世。这位享年70岁的老者之死震动了全美。美国总统奥巴马还特别为此发表讲话:“听到消息很难过。对于一代美国人来说,罗杰就是电影。”

罗杰·伊伯特何许人也

    他是第一个通过写影评拿到了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一颗星的影评人,还曾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或许最常出现在电影海报上或者DVD封套上的影评人就是他了。他的影评的最大特点就是文风浅白,用词很简单,有点好友之间闲聊的味道。

    以影评人身份让一国元首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事。一方面,影评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非常边缘的一环,长时间来不受重视;另一方面,电影评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也远远弱于文学、艺术评论,被视为“不入流”的行业。水平先不论,缺失的影评人制度正让可信的中国影评人从稀少走向绝迹。

“不存在”的影评人

    电影《小时代》上映三天,票房即突破两亿元。在票房突飞猛进的同时,该片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络上以周黎明、史航、程青松等为代表的影评人、编剧对《小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其中,知名影评人、好莱坞电影专家周黎明发微博称:多数郭粉想要买得起影片中的那些东西,过上影片里的那种生活,就得乖乖去找“老东西”当小三小四小五,才有可能。这,就是该片隐含的价值观。就此,该片导演、作家郭敬明转发了该微博并回复说“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呛声。

    这位在业内名气极高,但在郭粉面前却被称为首次听说的影评人笑称:“事到现在,我已经有点无心恋战的感觉,我再说些什么就好像欺负他们(郭敬明的粉丝)一样,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

    不过像周黎明以话语权为衡的影评人在国内可谓少之又少,影评与其他评论一样,客观公正是第一位的,有自己的独特口味是第二位的。而无论客观还是口味,它们的前提都是独立。只有独立于制片公司、大明星,才能不至于“拿了人家的手短”,做出的评论才会客观;只有在独立基础上做出的个人口味评判,别人才会信服。

    那么中国影评人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呢?结论是尴尬的:水平先不论,中国根本就没有影评人制度。首先必须说,这个现状是客观事实造成的。因为在整个电影产业中,分给影评人的那块蛋糕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伊伯特那样单靠影评为生,现今活跃的那些影评人,都有一份正式工作,写影评只是业余爱好。如果说影评在欧美是一个行业的话,在中国这个行业其实并不存在。

“不需要”的影评

    十年前,知名影评人的稿费标准是200元/千字;十年过去,许多报纸、网站和杂志的稿费依然维持在200元/千字,其坚挺程度令CPI和房价为之汗颜,影评人靠写稿能否维持生计存在疑问是很正常的事情。面对不断飞涨的电影票价,影评的稿酬保持不变,可以说,中国的影评和电影市场完全脱节,和电影票房的关系和拉动力基本不存在。

    随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没落,很多身在媒体圈的影评人纷纷跳槽,去做更有利可图的电影营销和电影宣传。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让影评人的门槛变低,甚至没有门槛。新兴的影评人要引人瞩目,选择偏激性观点博出位是常态。另一方面,微博的诞生,更是加速了“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景观。大部分专业影评人被制片方“招安”而说违心话,因此出现了“体制内的影评人”这一称号,影评人为吃影片宣传这碗饭丢失了作为影评人本真的立场。

    而究竟有多少观众是看了电影网站上相关影片的好评才选择走进电影院的?曾经有媒体于广州和北京4家有代表性的影院抽样调查显示,完全无视影评的观众分别为67%、63%、60%和44%,占据了绝大多数。有趣的一点是,表示受影评影响一般的人群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掏钱进影院看过影片之后,才回过头去上网看该片的影评,很多人表示“不会在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前查评论,看到剧透就没意思了”。要想通过影评来影响观众的电影品位,在“对观众期望过高”的中国电影市场,基本是一件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

    曾有某影评人笑言:“初始走上影评人道路的弟弟妹妹们,有不少写欧美电影的人迅速变成了国产电影研究者,因为写国产电影可以拿红包”。影评和电影,本来应该是真诚相爱的关系,但现在,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包养”的关系,自然写不出客观的评论。在中国电影的乱象中,更需要有见识有立场的好影评人,对烂片和坏的现象进行精确批判,以专业水准向大众介绍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杰作,学术的如巴赞,通俗的如罗杰·伊伯特,我们不是不需要,只是太少。



原文标题:影评那些事儿

原文来源:《财经文摘》

(立法网  小蚕/摘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