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贡市 绵阳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遂宁市 广安市 巴中市 泸州市 宜宾市 内江市 资阳市 乐山市 眉山市 广元市 雅安市 德阳市 凉山州 甘孜州 阿坝州

何家弘:法律诞生之初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发布时间:2013-07-17 作者:


    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法律自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尊严”。但那时的法律不过是统治者手中镇压人民的工具,因此其尊严主要是对被统治者而言的。换言之,当时的法律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对下横眉立目;向上奴颜婢膝。



古代的“神明裁判”虽然不是科学的证明方法 但是它也体现了法律对尊严的客观需求


    所谓法律的尊严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法律应该是庄重威严和受人尊敬的;其二,法律应该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和身份。正因为法律具有这种尊严,所以社会成员才不敢轻易违抗。如果法律可以随意由人蔑视、嘲笑,甚至可以任意踩在脚下或玩弄于股掌之上,那法律就失去了尊严,也就不成其为法律了。现代社会如此,古代社会亦然,只不过二者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世界各国曾经采用的“神明裁判”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火审法、水审法、秤审法、毒审法、圣水审法、圣谷审法、热油审法和抽签审法等,而且同一种方法的裁决标准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古巴比伦人和古日尔曼人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都经常采用把被告人扔到河里去接受考验的“水审法”,但是巴比伦人认为沉到水里去的被告有罪,浮在水面上的被告无罪;而日耳曼人的裁判标准恰恰相反,因为日尔曼人认为水是最纯洁的,不会接受有罪的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鼓吹“代天行罚”,自然也要使用类似的裁判方法。例如,大禹时代的司法官皋陶在审理疑难案件时,就让人把所谓的“神羊”带上来,对着被告人。如果“神羊”用角去顶被告人,就证明被告人有罪;如果“神羊”不顶,就证明被告人无罪。

    毫无疑问,“神明裁判”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是不科学的,但是它确实在实践中发挥了保障法律实施的作用,因为它借助神的力量,或者说借助人们对神的迷信,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强化了法律的尊严。换言之,在人类认识能力低下的时代,法律需要这种“神化”的尊严。

从“人治”到“法治”标志着法律尊严的提高

    就“人”与“法”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人治”,即主要依靠圣人、哲人、贤人来治理国家;第二种是“准法治”,即形式上的法治,虽然强调法律的作用,但是其实质仍然是把法律作为少数人统治或者治理国家的工具;第三种是“法治”,即真正体现法律的平等、公正、民主等内在价值取向的、属于人民的“法治”。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下,法律的尊严显然也有所不同。

法律诞生之初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对下横眉立目 向上奴颜婢膝

    “人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管理方式,也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管理方式。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根本没有法律,所以“人治”就是唯一的选择。后来随着国家的出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统治者需要相对统一而且更加稳定的行为规则,法律便应运而生了。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法律自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尊严”。但那时的法律不过是统治者手中镇压人民的工具,因此其尊严主要是对被统治者而言的。换言之,当时的法律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对下横眉立目;向上奴颜婢膝。

古代法家的主张只是一种“准法治”的思想 它属于人类社会管理方式“法治化”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扩展和加强,于是便出现了“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例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略上的态度是重德轻刑,重人轻法,主张“人治”。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尊贤使能”的“人治论”。而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慎到等人则提出了“法治”的思想。商鞅主张“任法而治”;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慎到则主张“事断于法”,说“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古代“人治”与“法治”之争体现了人们对“法律尊严”的认识。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张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之间的论争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严格地说,古代法家的主张只是一种“准法治”的思想。它属于人类社会管理方式“法治化”的初级阶段。按照商鞅等人的主张,法律的尊严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法律仍然要臣服于国王或君主的权威。法律尚未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王室尊严和法律尊严的冲突之中 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了“法大于人”的口号

    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在王室尊严和法律尊严的冲突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了“法大于人”的口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宪法中确立了“国王不能为非”的原则,即国王也必须服从国会通过的法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法治”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法律的“绝对尊严”有时也会打上“折扣”。

如果一个国家的长官命令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法律 这个国家就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法治”

    现代法治社会的衡量标准不是“有法可依” ,而是“有法必依” ,其核心内容是法律尊严的“至上性”。

    衡量一个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不是立法,不是法律的健全程度,而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情况,是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道德、长官命令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就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法治”。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宁愿选择对法律的“大不敬”也不愿选择对某些人的“大不敬”,那么法律在这个国家就还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尊严。

    就“法律尊严意识”而言,任何社会中的成员都可以分为三种,即自觉守法的人,执意违法的人,处于守法和违法临界线的人。当然,就不同的法律来说,这三种人的组合情况和比例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就刑法而言,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的数量要大大高于第二种人;但是就交通法规而言,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的数量就要大大高于第一种人。

    加强法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社会成员中的第三种人转化为第一种人,至少要使他们不转化为第二种人;而且要努力促使第二种人转化为第三种人甚至第一种人。



原文标题:尊严是法律的生命

资料来源:爱思想网

(立法网  宋杨倩/摘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立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